甘肃“5·10”特大冰雹洪灾见闻与反思
我们之所以有改革开放,就是因为我们把革命推到了极端,一直推到了文化大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你头脑里面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也要被批斗。
进入 卢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结构性改革 。然而由于果断调整较好阶段性解决当时过度扩张失衡因素,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在1982-1988年迎来前所未有高增长。
就其实质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矛盾助推双重调整的关键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部署,也科学的宏观调控的探索实践,也是中国针对后危机时期经济困难的求解之道。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主动调整,高层决策围绕是否应退够问题出现争议,回顾这段历史对理解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具有启示意义。结构性改革政策新亮点,是把新型城市化长期结构目标与房地产去库存周期调整目标结合起来寻求解决之道。2015年政策重心调整进一步彰显。然而当时领导层和社会上对调整政策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一致,有观点担心实施调整方针会耽误经济发展的大好时光,因而调整方针贯彻落实不力。
中国经济的双重调整 为什么近年中国经济政策重心明显转变?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内涵与影响?中国经济决策强调问题导向原则,观察理解结构性改革新政也需重视中国现实经济形势与矛盾运动特点,注意把握政策演变背后的实践与逻辑内涵。从改革时代经济周期涨落背景看,中国目前处于第四次下行调整底部,几方面原因决定本轮调整时间长难度大。鉴于此,中国应继续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占经济比重。
但最终结果会显示,这两种经济框架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即使企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需求增加仍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比如,如果增加的需求增强了劳动力的议价地位,由此将增加工资而降低利润各占经济的比重,甚至利润的绝对值也会下降。细分来看,TFP能帮助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率领先发达经济体0.1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为0.4个百分点,资本投入为0.9个百分点。
中国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保证年经济增长率至少6.5%。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需求无法使生产增加,而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发展中经济体有机会追赶发达经济体,64%的原因是源于资本积累的增加,29%的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仅7%是TFP的提高。迂回生产,即劳动分工细化,让相互关联的生产网络日益增加。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与配套设施发展,可以提高劳动分工效率。4. 劳动力技能改善,即劳动力质量提高,取决于投入到劳动力培训中的经济资源。
劳动分工是供给中的最重要因素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哪种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或较小,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作的分析,他的分析已经通过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检验。劳动力投入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0.8%和1.2%。发达经济体仅15%的GDP增长来自于劳动力总工时增加,11%的GDP增长则来自于劳动力质量改善。比如,提高劳动分工效率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运输系统,与美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马克思明确表示,生产在供给经济学占主导地位: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个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再总体内部具有差别。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分析表明,宣称供给经济学的精神实质是小政府,大市场、信仰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舆论是完全错误的。
中间产品增长是拉动经济整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劳动分工最直接的衡量依据是中间产品增长。用会计术语来讲,中间产品和固定投资均是资本,但中间产品用于单个生产周期,固定投资则用于多个生产周期,存在贬值的可能。
但生产提高是否会发生,并不取决于增加的需求本身,而是取决于增加的需求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即生产后工资与利润的分配问题。下文将从供给层面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中国一些媒体上充斥的令人困惑的观念——中国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引入的所谓的凯恩斯经济学。至于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的表现则如下: • 三位韩国经济学家Hak K. Pyo, Keun-Hee Rhee和 Bongchan Ha对原材料中间投入的研究发现:韩国经济中,不同要素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原材料、资本、劳动力、TFP、能源。• 国际贸易占全球产值的比重正快速扩张。这种劳动分工细化的过程,完美演示了斯密的分析。比如,硬盘行业的产品是电脑行业的投入,方向盘作为汽车零部件是汽车行业的一种投入。
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1992-2014年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趋势,特附上运用美国、经合组织与联合国等统计机构所采用的最新统计方法与索洛的增长核算法框架制作的图1。按其一贯说法来看,斯密作品的主要其他结论都是依据劳动分工基本原则推导而来。
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图2 各GDP增长来源对1992-2014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3 各GDP增长来源对1992-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供给侧增长来源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的供给侧的不同因素的重要性作个总结: 1. 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直接反映国内和国际劳动分工细化的中间产品。
另举一个例子,一个现代化的汽车装配厂可能包含一个庞大的生产部门,但仅占价值15%的汽车生产过程是在此产生,另占价值85%的汽车部件和其他中间投入生产则是在别处产生。但就目前而言,没有必要进一步论述这些结论,或者甚至区分斯密的劳动分工与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化说法——这两种说法可谓异曲同工。
资本投入是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除了中间产品,供给层面的生产因素在索洛创建的增长核算法古典框架里得到了很好的分析。中国一些媒体近期强调供给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跳离了根据误读的西方教科书中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分析,我对此持欢迎态度。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间接投入相对直接投入有所增加。如同所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一样,斯密的结论经过了实证检验。
结论:不要误读了供给侧 最后,有必要按递减顺序,再次总结一下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中间产品、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与TFP(个人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不及TFP)。这清楚地显示,中间产品是最重要的供给因素。
2. 劳动力投入总体上对这两种类型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区别不大,其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对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30%。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国际劳动分工呈上升趋势。
因此,中国某些媒体上充斥的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或者应该说,这种凯恩斯主义甚至是对凯恩斯本人观点的一种曲解。如果需求增加导致利润无增加甚至利润下降,生产不仅不会增加,事实上,还有可能减少。
但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分工并非仅仅限于国内,而且已扩展至国外,全球化现象由此而来。简单来说,当一个经济体越发达,教育与培训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不应神话个人创业 中国有些声音仍然认为供给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创新创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和西方经济学框架都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的供给方面而非需求方面。
中间产品指的是一个经济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是另一个经济部门的投入。3. 在索洛增长核算法框架中,资本投资是目前为止拉动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对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63%。
事实上,刺激需求的方法可能同时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或下降,即陷入臭名昭著的滞胀。从表中可以看出,1977-2000年,美国的中间投入平均增长率占其GDP增长率的115% ,远高于其他投入。
资本投资是纯粹的间接投入生产。因此,需求增加必然会带动生产增加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